全身慢性發炎?濕熱體質在搞怪

全身慢性發炎,濕熱體質在搞怪

台灣氣候潮濕,若民眾又作息不佳,容易產生許多毛病,即是中醫說的濕熱體質。
若生活起居不正常,罹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的風險也會提高。

最近你很容易生氣嗎?頭髮很油?頭皮屑如雪花飄?化膿又很大顆的青春痘一直長不停?口乾舌燥卻不是很想喝水?嘴巴持續復發的破洞非常困擾?影響社交的口腔異味?汗味重且臭?大便後還是覺得上不乾淨?小便顏色很深,味道也很重?女生常常因為白帶而去就診?

如果有以上的症狀,你可能正被「濕熱體質」困擾。

中醫最早關於「體質」的記載,出自於《黃帝內經》的「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中醫認為一個人的體質,決定於先天稟賦加上後天條件的綜合呈現。先天稟賦,可以理解成每個人基因的表現差異,對於後天因素的反應也都不盡相同。後天條件,則包含年齡、性別、個性、工作、生活樣貌、居住環境、氣候變化、飲食習慣等因素。

體內有個「悶燒鍋」 作息、環境影響最大

傳統的中醫理論描述,濕邪的表現纏綿難癒,熱邪的特色則是「火性炎上」,中醫師常跟「濕熱」體質的民眾解釋,他們好似有個悶燒鍋一直在體內運轉,所以不斷地出現「上火」的表現,而且還很難恢復。

中醫師的臨床經驗發現,這些濕熱症狀大多指出身體正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中醫師在門診會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提醒民眾調整生活起居,希冀濕熱體質的人,早日改善煩心的困擾。 

台灣是亞熱帶海島,受到洋流影響,下雨量也很多,整體氣候偏向溫暖潮濕,民眾也很容易被這樣的環境所影響,建議養成用室內除濕機的習慣,控制空間處在五十%至六十%的相對濕度,降低濕氣對身體的影響。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十問》裡記載「臥最為首」,中醫認為睡眠可以養陰培元,幫助身體修復,如果睡得不夠,或者是起居不定,會讓身體出現不正常的火氣,導致濕熱為邪更加嚴重。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愈不規則的入睡及起床時間,長期的心血管死亡率、肥胖、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都愈高。因此,濕熱體質的人,不但要睡得充足,還要睡得規律。

養脾胃勝過「吃藥」 不暴飲暴食、三餐求清淡

中醫的脾胃是「後天之本」,負責消化飲食,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和氣力,也被稱作「生化之源」。如果三餐不繼、暴飲暴食,喜歡吃高甜度高熱量、重口味難消化的「膏粱厚味」,都會讓脾胃過度負擔,消化失常,進而讓濕熱內蘊。

因此,濕熱體質的民眾,建議飲食選擇要清淡,進食分量要適中,吃飯時間要定時,還要戒菸酒和遠離二手菸,避免濕熱更加嚴重。另外,濕熱體質的民眾平時可以喝一點「四神湯」,裡面包含茯苓、薏仁、芡實和蓮子,可以健脾利濕,幫忙腸胃的消化。

最後,中醫還會推薦位於手肘的「曲池」穴,可以祛除熱氣,還有小腿的「豐隆」穴,能夠化濕去濁,如果是濕熱體質,每天不妨找個時間讓自己放鬆,同時按摩一下這兩個穴位。

中醫對於按摩,會建議以不受傷為前提,找尋適合自己的按摩力道和頻率,按摩前後,記得多補充水分,同時幫忙肌肉和筋膜維持其彈性。

中醫有著「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預防思惟,建議濕熱體質的民眾除了生活起居的調整外,就近尋找信任的專業中醫師調理,平衡濕熱體質,讓慢性發炎不再作怪!

濕熱體質解析

【本文作者】風澤中醫診所 – 姜智釗中西醫師、陳冠仁中西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