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的作用

「針」的不會痛嗎? — 針灸的作用

常有病人在生平第一次針灸前怯生生地問,侯醫師針灸有什麼作用呢?
我的問題適不適合針灸?
眼睛看了就令人緊張,實際到底會不會痛啊?
以把針埋在肉裡的代價,換取解決疼痛的交易,到底划算還是不划算?
而且說這樣子還能夠解決「問題」,到底是科技還是巫術?

在門診時只有短短的時間只能解釋籠統,或者去年拙作裡說的那樣可以止痛、可以放鬆、很多流派等等,而確切原理要認真要說清楚還真的不好說,卻適合寫在這裡,給想再探究的人了解。

 

線索

針灸這件事離不開皮膚,皮膚是頭面部五官之外最身體感受外界變化的本體器官,

當你說出對於某件事物的「感覺」,冰冷的、粗糙的、柔軟的,這些形容詞其實就是皮膚上各種神經受器受到外面世界的刺激帶給你的觸覺感受:站在雪地覺得冷於是血管收縮、覺得有風吹過來覺得涼於是寒毛豎起、泡在溫泉裡覺得熱於是毛孔開啟,

血流增快、使用按摩球按壓緊繃痠痛的地方使肌肉張力紓解而覺得放鬆…等等,皮膚的感覺讓身體產生許多不同的變化。

針刺帶來的變化
世界上萬事萬物各種行為都有可能成為醫療飲食、敲打、按摩、語言都是,但之所以成為正式醫療行為尋求的線索最重要一個是效果確立,另一個則是「效率」—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預期的效果。
以針灸而言呢,它是一種「觸覺的強刺激」,較之於藥物是一種「飲食對於特定系統的強刺激」,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達成想要的治療目的。

一些特定的針法可以讓虛弱的肌肉或觸覺重新整理回復運作,如肌肉萎縮退化處;另一種針法則對於特定高度緊繃的皮膚腠理恢復放鬆狀態,如慢性痠痛緊繃的筋膜。
而某些穴位可以掌控周遭的系統恢復正常運行,如顏面神經失調處的肌群;或者讓某處多餘的能量較均勻地分散到各處,例如發炎疼痛處。
這些變化需求就由施治者的經驗、想法、策略來操控決定,當然也必須要考慮受治者當下能夠接受的程度而有所變化。
要讓老人家長久沒有活動的肌肉恢復活力我們下的針感要強烈一些,而中風或神經失用的患處則要更強烈。
相對發炎腫起緊繃的患處,或是較為敏感的穴位,只需針刺表層引起麻脹感就足夠。

針灸的功效與取代方法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就可以來試著整理一下幾個針灸時常被運用的模型以及日常的應用方法:
1.恢復肌力
譬如中風患者、慢性痠痛長久沒有活動的患肢。
這是針灸的補法,常常可以配合艾灸加熱,針可能會刺得比較深,但一般卻感覺不太到疼痛,譬如泡溫泉或者熱敷的感受。
針後的肌肉腠理會吸引血流供給養分,並藉由這個刺激使周遭神經系統得到新生或說被「喚醒」的作用。
這一類的療法平時也可以透過熱敷、泡腳、按摩的方式得到類似的效果,只是施行時間要比針灸長的多。
2.恢復血液循環
譬如肢體水腫、被壓迫或缺血因素造成的手腳麻木等,還有慢性期修復被損傷的結締組織或是驅除疤痕組織如痘疤、囊腫、開刀切痕處等也是透過吸引血流的原理。
這一類下針會刺得比較淺表但會取比較敏感效果強烈的穴位,痛覺程度大約中等,但可以透過針材的選擇控制疼痛。
替代方法譬如輕度橫向按摩表層、雷射治療等方式。
3.重整系統神經
譬如椎間盤突出、骨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問題,需要刺激壓迫神經的骨質增生周圍組織,或是發炎肥大的肌肉,使發炎擁擠散去,給予神經較大的空間來減輕疼痛。
針灸的部位通常會比較深,坐骨神經痛針刺臀部梨狀肌用的針就是最長的三、四寸針,針感也最強烈,但因迅速且難以取代,抱怨疼痛的病人反倒也少。
替代治療大概是深度的按摩推拿,吃力且費時較久,是比較難取代的效果。

4.輔助調整錯位
傷科受傷後筋骨或深或淺會因疼痛失用部位的影響,使正常關節活動失衡或產生代償,簡單說若在受傷部位以外的地方也會產生痠痛,通常就表示有系統位移的發生。
這修位移的修正可以透過傳統傷科手法矯正,但曠日費時,此時針灸就是很好的協助。可以針刺在特別緊繃的筋膜處,幫助放鬆,配合正常動作的伸展獲得重新整理整個系統的作用。
若傳統手法需要花半小時的功夫,配合針灸可能只需要數分鐘的時間。
這種針法只需尋找問題點的筋膜,甚至穴位都不是重點,且淺刺即可,不太會發生疼痛,是小朋友傷科治療最常使用的針法,(故小朋友針灸疼痛是很輕微的,能克服心理恐懼年齡小不是問題)。
當不能針灸的時候就是以純傷科手法及指定居家復健動作去做替代了。

5.止痛、消炎
這部分比較容易被忽略,針灸是可以針在急性患處達成消腫止痛作用的,條件是必須避開開放傷口(故急性皮膚病不適合針灸,題外話),並淺刺即止。
實際臨床上大多數較大範圍的急性發炎會使用藥物或加壓的方式,能更有效率達成目的,而針灸比較好使在小關節偏亞急性的發炎處,像是網球肘、腱鞘囊腫、板機指等問題。
部位太小,活動又頻繁,包紮效果不佳。
但畢竟要針在正在發炎或本就比較敏感的地方,故對於這類問題的針灸疼痛是比較劇烈的,也有許多醫師是主張不針的。
惟症發已久又難以休息的病人卻又急切需要這樣的方式幫忙復原。
小關節疼痛針灸之外的解決方法就是休息,使發炎處血液慢慢散去。
比較少見的沾黏部位針灸也是偏向於這一種方法,如五十肩的肩關節沾黏,小針刀是更極端的處理方法。

6.內科問題
針灸解決內科問題是最為多樣的部分,同一個問題要以針灸作為解法常因人而異,無論是取的穴位、下針的針法都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想用針灸解決睡眠、腸胃、神經等問題臨床上最難的倒不是技術而是針灸頻次,以睡眠來說針完後的當天可以睡得比較好,或可以再延續一天,針灸弱勢的原因是透過刺激皮膚的方法間接處理身體裡面的問題,常會因為一段時間沒有針而失去效用,使治療時間會被拉的比較長且頻繁。
是大多數人所不能配合的辦法,不若中藥可以每天服用來的直接而效佳。

總結
針灸往往是怕的人連視覺都會痛,愛的人是愛到不怕痛,對疼痛能接受的域值相差不只一點點。
針灸更是受國際承認有確切效果的治療方法,國外還沒有中醫師這個職稱但針灸師卻已存在許久。
只是講到為何有用常常問倒許多人,就我所覺,針灸亦不過是各種簡單能夠緩解不適感覺的其中一個跟麻、痛覺扯上關係的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