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貼」與大家耳熟能詳的「三伏貼」均是使用溫熱藥物在人體特定穴位敷貼的外治法,此法是出自清代名醫張璐《張氏醫通》中的白芥子外塗法,兩者的差異在於「三伏貼」是在一年中夏天最炎熱的三天,也就是所謂的「三伏天」,此時為天地陽氣最為旺盛之時,乘此時敷貼溫熱藥物於體表,驅逐體內內伏之寒邪,達到「冬病夏治」的功效。而「三九貼」則是在一年裡冬天最寒冷的三天,也就是所謂的「三九天」,此時為天地陰寒之氣最盛之時,人體陽氣不足,風寒之邪易侵襲人體,於此時進行穴位敷貼,便可達到扶正祛邪,預防疾病的發生,而且也會對夏天做的三伏貼起到加強和鞏固的作用。有研究指出,一年中同時做三伏貼及三九貼的患者,會比僅單做三伏貼的組別,於隔年發作過敏症狀的機率要來的低。
而每年的三九天便是指冬至後的三個九天,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所以今年的三九天便是12月30日及明年的1月8日、1月17日。那是不是就一定要在這三天貼,療效才會比較好呢?其實也未必然,台灣的天氣是屬於海島型氣候,氣候的變化相當地大,像現在已經是冬天了,但前陣子還是有出現像夏天的高溫。所以只要挑在冬至前後,像現在天氣已經轉冷,便可以考慮開始敷貼,以免到時治療人數過多,導致長時間等待,耽誤您寶貴的時間。
哪一類的患者適合來做三九貼呢?像是過敏體質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或是慢性咳嗽、反覆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成人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另外還有虛寒性疾病,如腹瀉、痛經、風濕關節炎、寒濕腰痛…等疾病亦適合接受三九貼的治療。
選用的穴位大多會用那些穴位呢?根據中醫經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病治陽”,另外在《難經˙六十四難》中也有提到“陰病行陽…俞在陽”。是故治療這些屬於陰寒性的過敏性疾病,大多會選取人體屬陽的背部俞穴來做治療,像是大椎、風門、肺俞、腎俞……等穴,不過醫師會根據個人體質來選取敷貼的穴位,並不一定就只會選用這幾個穴位。
可能會有人問說,我已經有在吃中藥調理了,那還需要貼三伏貼和三九貼嗎?清代名醫吳師機在其外治專注《理瀹駢文》有提到“以外治佐內治,能兩精者乃無一失。”針對這些易於潛伏的寒邪,我們當然要用內外夾攻的方式,方可達到”除惡務盡”的功效。所以如果你有在吃藥調理了,那再加上穴位敷貼,可以使療效更加鞏固;如果你不敢吃藥,那就更要來做三九貼預防過敏疾病的發生。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貼三九貼或是三伏貼,前面有提到,我們所使用的藥物是屬於溫熱的藥物(如:白芥子、麻黃、肉桂等),如您是屬於熱性體質,或是身體有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或是皮膚容易過敏,以及一歲以下的嬰幼兒和孕婦,均不適合做穴位敷貼的治療,所以最好先經過專業的中醫師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適合貼三九貼。
另外於敷貼後,皮膚可能會出現輕度搔癢或灼熱刺痛感,若嚴重皮膚過敏起水泡者,請儘速取下。且於治療期間,飲食宜清淡,勿食冰飲、生冷瓜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要避免容易引起過敏的食材,如蝦蟹、韭菜、芹菜、竹筍、芒果等,以及菸酒。
風澤中醫關心您的身體健康!
【本文作者】陳群緯中醫師
【本文作者服務診所】內壢/八德風澤中醫診所
【內容來源或主要科學文獻依據】醫師自行發表
【轉載本文請取得原作者同意】